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繁体版简体版
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要闻 » 正文

工厂进村 种养带动 光伏兜底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12-19  浏览次数:107926
核心提示: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助推精准脱贫攻坚中共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今年以来,沈丘县围绕2017年在周口市率先脱贫既定目标,以工业加工、光伏发电、特色种植、规模养殖为产业主方向,创新企业+扶贫车间+贫困户光伏电站+贫困

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  助推精准脱贫攻坚

中共沈丘县委书记  皇甫立新


 

今年以来,沈丘县围绕2017年在周口市率先脱贫既定目标,以工业加工、光伏发电、特色种植、规模养殖为产业主方向,创新“企业+扶贫车间+贫困户”“光伏电站+贫困户”“农民专业合作社+种养基地+贫困户”模式,实施工厂进村、种养带动、光伏兜底等产业扶贫措施,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“造血”功能,扎实推进产业扶贫,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。目前,全县已建成村级扶贫车间70处、种养基地50个、光伏电站100处,辐射带动56个村、1万余户、3万多贫困人口年底可实现稳定脱贫。近期,在全市产业扶贫基地建设观摩中被评为第一名。

一、围绕精准识别,规划产业扶贫方向

按照“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”六步工作法,统筹考虑贫困群众识别线和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标准, 逐户核实,分类建档,全县共识别贫困村100个、贫困户20416户、贫困人口67040人。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,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制订出台《沈丘县产业精准扶贫方案》,把工业加工、光伏发电、特色种植、规模养殖作为产业扶贫重点方向,引导贫困户到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就业、到村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和通过种植、养殖增收脱贫;对无劳动能力、无致富门路的贫困家庭,通过光伏发电或入股种植、养殖基地,靠发电收益或入股分红兜底增收脱贫。

二、围绕四大产业,创新产业扶贫模式

一是建立扶贫车间,促进就近就业增收。一方面,鼓励县内企业招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员,每招收1名贫困人员、签订就业合同3年以上、月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的,给予企业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。如永盛服饰吸纳就业600多人,其中贫困户75人,人均月工资3600元。另一方面,采取“企业+扶贫车间+贫困户”的模式,延伸服装加工、电子组装、劳保手套、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,利用围村林、空闲地、闲置厂房、废弃教室等,在贫困村内建设300—5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,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。扶贫车间由乡镇负责建设,县产业扶贫基金给予每平方米400元补贴。全县规划新建、改建113个扶贫车间,已建成70个,带动5000人就业,吸纳1500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。其中,凯旺电子在9个乡镇建立15个扶贫车间,吸纳就业719人,贫困人员195人,人均月工资在1500—2600元,实现“一人就业、全家脱贫”。二是建设种养基地,带动发展生产增收。依托奶牛、槐山羊、槐山药等沈丘特色种养产业品牌,加快种植、养殖基地建设,全县已新建18个种植基地、2095个塑料大棚,带动3000贫困户7000贫困人员稳定增收;已建成32个养殖基地,带动1600贫困户6000人稳定增收。对贫困户自主经营种养项目的,每户发放补贴资金6000元;对贫困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,保证每户每年保底收益2500元且连续收益三年以上。纸店镇顶收种植合作社已辐射带动500户贫困户、1437人,其中69户自主经营,每户年收入12000—15000元;431户通过入股分红,人均年保底收益2500元。三是发展光伏发电,依靠收益兜底增收。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,除实行政策兜底外,将其链接到光伏发电产业链条上,靠长期稳定收益进行产业兜底。全县规划建设293个光伏发电台区,每个台区投资42万元,装机60千瓦,年发电7.2万度左右,年收益7万元,带动特困户20户,每户年收益不低于3000元,且稳定收益20—25年。目前,一期100个光伏发电台区已经建成,二期98个年底全部建成,三期95个明年3月底全部建成运营。四是开展集中攻坚,统筹综合施策增收。对贫困人口多、脱贫任务重的特困村、重点村,实行一户多策、多措并举,统筹推进产业扶贫。如白集镇尹庄行政村,是全省艾滋病防治重点村。结合村情实际,省公安厅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产业项目,规划建设了占地30亩的养羊场,存栏湖羊500只,带动50户贫困户增收;建成60千瓦光伏发电站,带动20户贫困户增收;建成占地40亩、38个塑料大棚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,带动38户贫困户脱贫增收;建成1处劳保制品加工车间,吸纳50多名群众就业,贫困户占50%以上,月收入3000元左右。目前,全县已在12个特困村、重点村开展产业扶贫集中攻坚,新建产业扶贫基地38个,帮扶112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。

三、围绕脱贫实效,完善产业扶贫机制

一是完善领导推进机制。成立高规格脱贫攻坚领导组,建立脱贫攻坚联系会议制度,四个班子成员分包联系乡镇和贫困村,负责产业扶贫基地建设;乡镇增设扶贫副书记,村派驻扶贫第一书记,下派4000多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,不脱贫、不脱钩;加大脱贫督查力度,实施第一书记“召回制”,督导结果纳入“四制”工作目标考评体系。二是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。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3900万元,在全省首家推出产业扶贫贴息贷款,贷款额度近2亿元,已发放产业扶贫项目贷款120笔9731万元,贫困户小额贷款1589笔1.02亿元。三是建立收益分配机制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.84亿元,支持产业扶贫基地建设。对政府投资的产业扶贫基地,产权归村集体所有,年收益用于扶持贫困户和村集体发展。产业扶贫基地与贫困群众签订帮扶协议,通过吸纳就业、代种代养、入股分红等方式,让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性收益,实现了贫困户脱贫、村集体经济壮大、企业扩大发展“三赢”良好效果。


 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