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都市报首席记者张鸿超综合报道 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规律,就是表达方式的通俗化、大众化。违背了这一规律,我们的学术成果即使再有分量、再有意义,也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和承认。
有道是“真佛只说家常话”。我听过星云大师讲佛。令我钦佩的是,他不用艰深的佛学概念,更不发超度鬼魂之类的妄语,而是从百姓日常生活讲起,告诉你佛家提倡怎样的生活态度、道德操守和行为方式。比如他引用近乎大白话的古代诗偈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在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”,说只要有了这样的感觉,就是实现了内心和谐,就进入了觉者的生活境界。我们的学者、教授们身居学术殿堂之高,当然要做高深的学问,但是学问的表述不一定全是高深的方式。表述不明快、不简洁、不平易,反倒显得我们有些呆头呆脑,这与学者的智慧形象是很不相称的。我们应当记得古人的话:“能于浅处见才,方是文章高手。”
换成今天的话说,就是要接地气,要讲群众路线,要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。
但是,长期以来,在学术领域,流行着一种违背传播规律的文风,其主要表现是不说中国人的话。具体地说,就是试图从语言、思维方式、价值判断上全盘后现代化。然而,在“化”的过程中,他们又塞进不少对后现代主义的“误读”,以及自己生造的不伦不类的内容。这样的伪现代化起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。那个时候,西方现代主义、后现代主义的东西大量涌入,成为模仿的对象,而翻译的低劣,又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。以后,这种趋势则愈演愈烈。
这是写作动机上的倒错。文章是写给人看的,目的是让人们接受你的思想观点。看的人越多,接受你思想观点的面越广,你花费的心血就越有价值。但是伪后现代的东西似乎不是为了给人看,而是为了唬人,以读者的不懂来反衬自己的“高贵”,说是一种学术贵族主义似乎并不为过。由于大多数看不懂,所以这类东西出了校门、出了小圈子,是没有多少人理睬的。
那么,这类东西在学院之内,情形又是怎样的呢?其实彼此的东西也是相互看不懂,还在那里交流、讨论,就像皇帝的新衣,“穿”的人觉得很美,看的人也跟着起哄。
当然,我们在这里强调要顺应网络传播规律,并不意味着要全盘与网络潮流趋同。网络传播在推进通俗化、大众化的同时,也夹杂着庸俗化甚至低俗化的东西。因此,在网络传播面前,我们决不是一种被动的存在。顺应网络传播规律推动文风的改变,又用改变了的健康、清新、活泼的文风净化网络环境,我们应取这样的积极态度。
你不严肃对待它时,它就是严肃的。当你很严肃对待它时,它又散乱得像扶不上墙的泥巴。网上有很多声音认为这个问题“不必管”,也“没法管”,但如果龚克、袁贵仁讲话被引申、歪曲的情况不时发生,大家看到了,它们又的确“不是小事”。
汇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里集了中国社会深处的绝大多数愿望和诉求,也聚拢了种种欲念和狂想。在这里,有时斗争被娱乐的热情和兴趣包围着,创造力十分活跃,这使得传统宣传思想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。
当然,即使有重重困难,互联网舆论场近两年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。有人指出,从直接公开表达对体制的不满,到用“蒙太奇”释放情绪,通过寻找主流人物,去讲出某些势力想说的话,这反映出一种式微。
然而这种式微不是句号。互联网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揭开、把握,还会有新的奥秘接着生成。享受互联网的好处意味着同时要承受很多麻烦和不确定性,我们对它的兴利除弊工作大概永无止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