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繁体版简体版
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要闻 » 正文

20名中外学者发论文质疑韩春雨实验:无法重复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11-17  浏览次数:607
核心提示:新京报讯 近日,国内外20名学者联名撰写的一篇名为《有关NgAgo的问题》(Questions about NgAgo)的学术论文在《蛋白质与细胞》(Protein Cell)杂志上发表。这也是首次公开发表的,专门针对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实验
 
新京报讯 近日,国内外20名学者联名撰写的一篇名为《有关NgAgo的问题》(Questions about NgAgo)的学术论文在《蛋白质与细胞》(Protein& Cell)杂志上发表。这也是首次公开发表的,专门针对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实验的学术论文。昨日,韩春雨回应,科学论文会用科学论文回应,会把近期实验的发表出来。但他表示,实验论文不会马上发表。
论文称韩春雨实验无法重复
距离韩春雨文章发表6个多月,仍没有实验室公开声明实验重复成功。昨日,记者了解到,一篇名为《有关NgAgo的问题》的学术论文在《蛋白质与细胞》杂志上在线发表。
根据该杂志官网介绍,其由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版社、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。
这篇论文由国内外的20位科学家联名发表,质疑韩春雨的实验无法重复。论文作者包括此前曾实名发声无法重复韩春雨的13名中国学者,以及新加入的7名学者,如美国NIH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教授Shawn Burgess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程临钊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军就等学者。
通过学术渠道解决学术问题
论文作者之一,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志伟告诉记者,论文内容主要为各自所在的实验室无法重现韩春雨NgAgo的实验结果。作者除了之前的13名学者,还有新加入的学者。“大家在同一群里交流,全部都重复过实验,但没有得到预想结果”。
另一位论文作者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则解释,这是一篇以信件形式发表的科学论文,是对韩春雨论文的验证工作。
以论文形式发表,在黄志伟看来是通过学术的渠道解决学术问题。“学术证明还是要将学术结果发表出来”,他说,“将大家的结果发出来,是希望更多学者了解这个技术真实的实验情况。如果有别人也去重复但没重复出来,他们并不是孤立的”。
焦点1
20名学者论文质疑哪些内容?
根据论文,实验由不同实验室研究人员独立操作,但实验结果均未证明NgAgo具有任何基因组编辑活性。黄志伟告诉记者,他的实验室也重复很多次,但一直没发现“切割”效果,没得到预想结果。
此外,论文还对韩春雨此前声明的论文结果重现需要“卓越的实验技能”,以及重复实验未果,可能因为NgAgo的活性对培养物中的支原体或细菌非常敏感等言论提出质疑。
论文写道,不论是最初发布的步骤,还是后来在全球科学家质粒共享非盈利组织Addgene网站上更新的信息,似乎都不涉及任何似乎需要“卓越的实验技能”的步骤。同时提出,不可能所有的独立实验室的细胞都被污染,导致一致阴性结果。
这篇论文结尾处,学者提到,希望韩春雨能够澄清NgAgo的不确定性,并能够提供重复实验结果所需要的细节。
焦点2
公布实验数据会否泄露商业秘密?
面对质疑,处于舆论漩涡中的韩春雨并没有公布重复成功实验室的名称,也未披露更详细的原始数据。对此,有观点认为,公布详细的原始数据是否意味着泄露商业秘密。
根据报道,如果韩春雨论文属实,其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,并打破目前主流编辑技术的垄断。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王晨光认为,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是两码事,无论如何,作者需对其发表论文的真假负责。
如果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,是否会泄露商业秘密?王晨光认为,并没有这种可能性。他解释,申请专利和发表文章本身是矛盾的。既然已经发表了论文,说明专利申请已进入合法审批阶段,可以向社会公示,接受质询。“在这个阶段,即使对外公开原始实验数据,也不会影响申请专利,更不存在泄露商业秘密”。
回应
韩春雨:将发论文回应 不会马上发布
中外20位学者联名在线发表论文后,昨日,韩春雨告诉记者,科学论文就会用科学论文回应,前一段时间,我们也已经在进行准备,会在杂志上发表论文。但他解释,实验论文不会马上出来。
对于未重复实验成功是由于材料污染,他解释称,也不能完全说实验无法重复因为材料污染,如果要说无法重复实验结果的原因,必须有大量的实验证据。
是否已有实验室重复成功韩春雨实验?10月14日,河北科技大学表示,已经有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基因编辑,并称具体信息将适时发布。但一个月后,仍无下文。
昨日,韩春雨回应,此前曾实名发声的13名学者并未联系过他。但已有其他实验室与他取得联系,他会尽其所能帮助其把实验做出来。“目前,已有不止一家科研机构成功重复实验”。
声音
学者应保持实验室开放性 公开相关数据
部分观点认为,以学术期刊论文的方式发表无法重复的实验数据,是最为学术的质疑方式。对此,一位不具姓名的科研工作者评价,最为学术的质疑方式,应是双方在正规的学术会议上,面对面进行交流。但在一方拒绝沟通的情况下,只能选择论文的形式。
论文发表后,韩春雨是否应有所回应,甚至公开原始数据?上述不具姓名的学者认为,目前,在科学共同体内,没有类似明文的规则。但学者应保持实验室开放性,已经申请专利,可以公开的东西应该公开,比如原始的实验数据。
韩春雨事件回顾
2016年5月2日
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韩春雨在《自然-生物技术》发表论文《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》后,便身陷漩涡。先是被媒体热捧,称其为“三无”教授但有“诺奖级”发现。但一个月后,因为未有实验室成功重复韩春雨实验结果,其所受质疑愈演愈烈。
7月29日
来自澳大利亚、美国、西班牙等国的多位科学家公开表示,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,建议发表韩春雨论文的《自然-生物技术》杂志介入,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。
此后,不断曝出针对韩春雨实验结果的质疑。这期间,他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明,已有实验室重复成功,但不方便透露具体信息。
9月末
韩春雨曾缺席多个基因编辑领域会议也被视为反常之举。一位学者曾告诉记者,一般情况下,发表成果后,当事人应该与同行交流,并积极希望获得认可。但他却缺席几次重要的学术会议,如9月末举行的以“基因组编辑新技术的兴起将带来的冲击”为主题的“中国科协第11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”等。
10月12日
本报发表《13名学者实名质疑韩春雨实验结果》,文中提到,13名中国科学家也公开实名质疑,他们仍没重复出实验结果,并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调查。《自然-生物技术》杂志昨日回应,正在继续调查。
韩春雨回应,他依然认为(实验失败)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,至于谁重复成功了实验,他暂不方便透露。
10月14日
河北科技大学向媒体提供一份题为《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》的书面材料。其表示,已经有独立于我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,并正在洽谈与韩春雨团队合作。具体信息我们会适时向社会公布。

 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